免疫肽组学助力疫苗设计与靶点筛选
疫苗设计主要依赖蛋白序列预测与免疫学实验,然而在面对复杂病原体(如病毒突变株或肿瘤新抗原)时,这种策略常因抗原识别不精确而受限。免疫肽组学(Immunopeptidomics)——这一融合质谱技术与免疫生物学的新兴领域,正在为高效疫苗设计和精准靶点筛选提供革新手段。 一、什
从蛋白质到肽:肽组学与蛋白组学的互补关系
蛋白组学(Proteomics)与肽组学(Peptidomics)作为研究蛋白质的重要分支,虽密切相关却各有侧重——前者聚焦于整体蛋白质的鉴定与定量,后者则专注于内源性肽段(endogenous peptides)的精细分析。这两者的互补关系,正日益成为精准医疗、疾病机制解析
靶点验证新趋势:竞争性ABPP解析
在新药研发中,“靶点筛选”并不意味着“靶点确认”。即使一个候选蛋白在差异表达或通路富集分析中被反复识别,也不代表它确实是药物直接作用的靶点。真正关键的问题是: 这个蛋白是否是药物作用的“直接靶点”?是否存在共价结合?是否有选择
ABPP为何被称为“功能蛋白组学”的利器?原理+应用全解读
科研真实痛点:蛋白“表达”≠蛋白“活性” 在生命科学研究和新药开发中,科研人员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: 1、某酶在转录组和蛋白组中高表达,但功能验证却毫无活性; 2、药物处理后,靶蛋白表达量无变化,却产生了显著生物效应; 3、多条候选靶点通过表达组筛
从筛选到验证:ABPP助力药物靶点发现全流程解析
药物研发的起点是什么?毫无疑问,是靶点的发现与验证。在过去几十年,药物靶点发现主要依赖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等表达层面的数据,但这些方法存在一个关键盲点——它们无法判断蛋白是否真正具有功能活性。随着功能蛋白组学的发展,Activity-Based Protein Profilin
如何通过ABPP技术识别酶活性靶点?
Activity-Based Protein Profiling(ABPP)技术,即基于活性位点的蛋白质组学分析。通过特异性的小分子探针共价标记活性蛋白,ABPP能够高效、准确地识别功能状态下的酶类分子,为靶点发现和药物机制研究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。 一、ABPP技术识别酶靶点的原理基础 1、什么是
Activity-Based Protein Profiling原理与应用全解析
蛋白组学方法,如DDA(Data-Dependent Acquisition)或TMT标记定量,关注的是蛋白质的表达水平,但它们往往忽略了蛋白质的真实功能状态。Activity-Based Protein Profiling(ABPP)作为以功能为导向的蛋白质组学技术,通过特异性探针标记活性蛋白,为
LC-MS/MS在抗体肽段测序中的应用与优势
抗体一级结构的准确解析在药物研发、功能研究与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。液相色谱-串联质谱(LC-MS/MS)技术凭借其高灵敏度、宽动态范围和对翻译后修饰的识别能力,已成为抗体肽段测序的关键工具,为抗体结构分析提供高通量、可重复的解决方案。 一、LC-MS/MS在抗体肽段测序中的技术流程概述 抗体测序
从头肽测:肽类药物开发的关键一步
肽类药物作为介于小分子与大分子药物之间的一类治疗分子,因其靶向性强、生物降解性好和毒副作用低,正逐步扩展在肿瘤、代谢、神经系统等多个领域的应用。然而,肽类分子的结构复杂、修饰多样,给研发过程中的结构确认和活性筛选带来了挑战。从头肽测(De Novo Peptide Sequencing)由此成为关键
Edman降解 vs 质谱法:如何选择合适的肽测序技术?
肽测序是解析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关键手段,广泛用于蛋白鉴定、新序列确认、修饰位点定位及抗体研发等场景。目前,Edman降解和质谱法(Mass Spectrometry, MS)是两种主流的肽测序技术,各具优势,适用于不同实验需求。本文从原理、性能与适用性三个维度系统比较二者,帮助科研人员选择最契合的肽测